這週原本想繼續延續「現金流」的一些思考和討論
這幾週我一直在構思對於一般人來說,如何開啟資產正向累積的可能性,最重要的就是擁有健康的現金流。
自己也開始企劃了擁有現金流的工具或產品可以怎麼設計(到時可以與大家分享)。
然後到了週末因為想了太多事 emo 一下,決定暫時放下理性思考,改談這個對「自己 emo 情緒」的想法。
到底在 Emo 什麼
對,我感覺自己很常像這樣,思考的主題不斷變動,注意力與在意的事情來回游移。一邊思索宏觀的理財工具,一邊又陷入自我懷疑與方向不明的情緒之中。就像這篇文章的主題切換一樣,從理財到情緒,從思考到情緒的感受。
例子不勝枚舉:
像這個文章主題…
週末開始花時間又在學一些新東西(關於交易)
還有我去年因為想當財務顧問,就直接去考取了執照,不過到現在也沒有真正去執業的打算
可以做,能不能做,想不想做,思維一直在這三者之間不斷游移。
我受不了自己這樣,感覺很像缺乏定性,另一方面卻也享受這種不斷切換來學習不同事物給我帶來的滿足感。
我開始懷疑,自己是否缺乏的應該是找到那個「我真正熱愛且可以持續不斷做的事情」?
但說真的,我覺得要找到那件事太難。
我甚至覺得以自己的個性永遠不可能找到。換個角度想,也許我不需要一條線性的職涯路徑,也不需要一份終身熱愛的工作。我需要的,可能是一種拼圖式的人生——把我熱愛的事、能做到的事、暫時有興趣的事,一塊一塊拼湊起來,變成我自己的形狀。
不是穩定,不是專一,而是有彈性的、可以移動與擴張的。
試著拼湊理想生活
我覺得我手上的拼圖其實已經夠多了。金融科技、交易、自媒體、財務顧問、運動——每一塊都不是隨便撿來的,而是我曾投入時間與熱情去理解、學習甚至實踐的選擇。
但奇怪的是,即使這些拼圖一直都在,我卻還是經常感到不對勁。不是無聊,也不是空虛,而是一種微妙的拉扯感。
一方面,我渴望「創造長期價值」,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積累、留下意義、對他人產生影響。
另一方面,我又希望「生活保持成長與變化」,不被定義、不被固定、可以自由地探索與切換。
但這兩股力量,經常在我心裡拉扯。想創造價值,需要穩定、專注、長期投入;但想要變化,就意味著放棄穩定、保持彈性。
所以我就在這兩者之間晃來晃去:一邊渴望蓋一棟穩固的房子,一邊又想隨時可以搬家去新的地方。
可能我要學會的不是「決定到底要哪一個」,而是接受這兩種需求可能會一直並存。然後試著用拼圖的方式,把它們都留在我生活裡,讓這個拼湊出來的人生,不是完美的答案,但是我能夠呼吸、能夠前進的容器。
有時我也會想,如果現在可以穿梭平行宇宙,我會選擇哪一條路?可能有幾種排列組合:
繼續擔任金融科技產品經理,對行業充滿熱情,但偶爾感到無奈。可能需要不時跳槽才能提高身價。
認真經營自媒體,嘗試做出可以滿足人們需求、具有規模化潛力的產品。
開發自己的交易系統,長期在市場裡尋找成長機會。
「下海」當自由財務顧問,以一對一的方式直接幫助人。
或者,把以上幾條路都當成拼圖,再保留更多時間給自己:自己準備食物、瘋狂健身、戶外活動、感受生活。
但無論怎麼排列組合,所有的思考最後都會導向一個問題:「什麼才是我真正想要的理想生活?」
以上的路徑頂多視為隻言片語的拼湊,我認為自己理想生活應該需要:
更多自由的時間與空間,能夠隨自己的節奏安排生活、陪伴家人的靈活度
組建自己的家庭
有穩定的居所
可以持續且有規律地投入時間在運動跟健康活動
一份有意義的工作,讓我感受到我的存在與努力對他人有影響力
Emo 內容大概到此為止,有點累了,下週我想繼續檢討對拼湊理想生活的自我檢驗(與現金流,畢竟這個電子報的一切都與金錢有關)。
希望到時心情不要改變,這個主題還可以繼續存在。
今天如果你突然間失去工作,你會選擇繼續找下一份PM工作?還是嘗試上述的1~4工作呢?
這題答案在我被裁員那瞬間,突然很明確
也好在我過去有所積累
Same with yo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