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想每年出國玩一次,應該要賺多少錢?怎麼規劃預算?
不少人因為收入不算太高,每當要進行一筆比較大的花費(例如出國旅行)時,總會忍不住冒出罪惡感。 解決這種「花錢焦慮」,最好的辦法就是回歸數字,理性評估一下自己的狀況。
週日下午好,
上週沒寫電子報,因為我人在日本九州南部旅行。
在疫情之前,我並不是很常出國,疫情後反而出國變多了。
那種暫時脫離日常、跳進未知環境探索的感覺,真的會讓人上癮,甚至每年規劃時,我都會刻意把「出國旅行」列入計畫中。
過去的文章中,我多次強調過,這種無與倫比的體驗跟回憶,真的值得花錢去獲得,不過回到實際層面,每次旅行前還是會忍不住想:
出國旅行到底該怎麼規劃預算才不會爆炸?
如果每年固定要出國一次,年薪應該要多少才不會覺得玩得心虛?
旅行中,到底哪些東西該花,哪些東西該省?
這些問題,也是我這幾年不斷反覆咀嚼、檢視,並且持續調整的課題。
從年輕時願意在歐洲背包客棧窮遊,到現在越來越懂得選擇、懂得平衡,我覺得自己逐漸找到一個更適合自己的模式。所以,這週的電子報,我想跟大家分享我自己的經驗,聊聊如何安排一趟「符合自己財務狀況又不失體驗品質」的旅行。
期待這次的分享能給你一些靈感,讓你下一趟旅程能玩得更自在、更享受,也更少一點焦慮!
我想出國玩,可是我的收入不高?應該要賺多少錢才可以?
不少人因為收入不算太高,每當要進行一筆比較大的花費(例如出國旅行)時,總會忍不住冒出罪惡感。
解決這種「花錢焦慮」,最好的辦法就是回歸數字,理性評估一下自己的狀況。
你的收入
2024 年台灣經常性薪資中位數(也就是大部分人的所得水平)約 37,000 多元,換算年薪約 44 萬。
你可以先比較自己的薪資相較於這個水準是略高還是略低,亦或是大幅領先或落後。
盤點自己的生活費
當收入短期內難以大幅提升時,支出通常是最能有效調整的項目。
拿全台生活成本最高的台北市來說,全年平均消費支出大約是 110 萬元。當然,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樣,你未必會花這麼多。
但如果你想更精確掌握自己的財務狀況,可以先問自己這幾個關鍵問題:
你是住家裡還是租房?租房通常是生活中最大筆的支出。
你平常有沒有記帳習慣?你是否真的清楚錢都花去哪了?
有哪些固定支出其實是在浪費?例如每月自動扣款的健身房,但你真正去的次數少到可以忽略。
有沒有一些社交活動其實可以少去一些,不影響你的快樂程度?
你的興趣跟生活習慣,是否有更便宜、更划算的替代方案?
這樣仔細檢視之後,你對自己的消費能力會更有信心,也更能安心規劃出國預算。
累積資產
當然,收入跟支出並非完全決定你是否能放心花錢的唯一因素。人生總有意外,養成儲蓄習慣甚至進行穩健的投資,讓資產慢慢成長,會是你真正的底氣來源。
簡單來說,現在享受還是將享受延遲到未來,會影響你現在願意花費多少。
如果你也常煩惱「好像存不下錢」、「偶爾還會亂花錢」,想要在生活享受和累積資產之間找到理想的平衡,歡迎你參考我過去分享的文章:
出國的消費取捨
出國的消費型態
在社群媒體的渲染下,旅行好像越來越像一場打卡比賽。大家彷彿都在趕著完成某種「進度條」:必去的熱門景點、特定風格的穿搭、網紅推薦的美食、必買的伴手禮。
慢慢地,我們產生一種錯覺:好像沒跟著這些潮流去花錢、去體驗,就覺得自己錯過了什麼。但實際上,這不過是消費主義在操控我們對旅行的期待。
花錢買體驗本來就很合理;問題是當這些體驗變成他人定義的標準時,我們便迷失了規劃旅行的初衷。
如何規劃旅行預算
首先,預算最大的差距通常來自目的地選擇(以下表格透過 ChatGPT 快速整理):
如果你想調整預算,住宿與餐飲通常是最容易控制的部分。
我記得大學時一個人在歐洲旅行,曾靠超市麵包度日,寒風中在街角啃著冷硬的麵包。晚上回到狹小擁擠的青旅房間,卻意外地結識來自各地的陌生人,聊聊各自的故事與文化,甚至還交到了一些至今仍珍惜的朋友。現在回頭看,那些經驗的確無價,但現在的我大概不再能夠這麼克難了。
隨著人生階段不同,我更願意適度花錢讓旅程更舒適。這並非說省錢旅行不好,而是我們都應該根據自己的狀態和需求,做出真正適合自己的選擇,而不是被別人的標準所束縛。


小結:你不需要年薪上百萬才能每年出國!
當你了解自己每趟旅行真正需要多少預算,就能清楚設定每個月或每一季該存多少錢,打造屬於自己的旅行基金。這筆基金不是衝動的產物,而是你透過紀律和選擇所累積的成果。
因為來之不易,每次旅行也將變得更有意義。
另外,以下一些省錢技巧也很實用:
彈性選擇淡季出發,旅費便宜很多。
避開「過度熱門」的景點,反而能享受更純粹的旅行體驗。
和朋友共同分攤住宿與交通成本。
旅行的方式千百種,盲目攀比只會讓你身心俱疲、荷包大傷,最後可能一無所獲。
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,悠閒坐在巷弄的咖啡店發呆、看海,或隨意走走看看當地人的日常生活,才是最自在也最值得回憶的旅行模式。